首页> 资讯> 详情

前沿热点:援外医生讲述救援故事——中国麻醉医生术中遇“漏气”,细心排险解危急

2023-02-20 17:16:21 来源:福建卫生报

“时间飞逝,非洲的援助任务不知不觉已过去15个月。今天两个手术间要完成10台手术,傍晚时间当地同事还要做祷告,所以手术接台很紧凑,我的思维也跟着不停的转动,就怕忙中生乱。”2月15日夜里,第19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队员、闽东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黄建斌谈及,当天一台手术中遇患儿“漏气”,细心排险解危的过程。

“上午,我会诊好下个手术患儿,走进手术间时,看到非洲当地的女医生Fa在给术中的4岁患儿气管内吸痰,她对我说,患者胸廓起伏状况不是很好,监护仪上二氧化碳监测指标的波形也不是很好,估计是气道分泌物堵住了气管导管,经过吸痰处理,分泌物应该都处理干净了。”攀谈间,黄建斌忽然听到患儿口腔内有“漏气”的声音。


(资料图片)

“不对,Fa,气管导管的位置不对,氧气顺着导管越过声门进入肺部,口腔里面应该没有声音才对。”黄建斌随即喊道。

但是,Fa给出的解释是导管型号选择偏小了,部分氧气从导管外侧壁折返通过声门进入口腔,从而发出声音。

黄建斌还是细细听了患儿双肺,确认还有呼吸音,说明部分氧气还可以进入肺部,“可是这导管前端带有充气套囊,套囊紧贴气管壁,可以阻止折返的氧气漏出”黄建斌说,Fa下意识的往套囊里加了空气,增加压力让套囊和气管壁贴合的更紧密一点,可是还是能听到“漏气”的声音。当下,她急忙轻微地转了转患儿头部,希望能诊断出一些什么,这一动作在诊断导管位置异常时候有一定作用,尤其小儿因为气道短小,术中不经意间的头部转动使得原本已经通过声门进入气管(声门下)的导管会退回至声门上。Fa这一轻微转动,让气管导管再次进入患儿气管,这时患儿口腔没听到异响了,她显得信心十足。

可黄建斌还是不放心,拿起一直以来随身携带的听诊器,一听,就感觉不对,“Fa,双肺听不到呼吸音了,二氧化碳波形也已完全消失,说明氧气完全到达不了肺部,导管肯定不在位置上,我们得进一步诊断找出原因,极有可能导管前端已经脱出至咽喉部。”

就在这时。Fa将患儿头部恢复至原来的位置,“漏气”的声音再次出现,患儿可以重获一部分氧气,但随着时间的拖延,患儿心跳加快了,黄建斌判断原本平稳的麻醉,经过这气道的刺激表现出麻醉药量的不足,或者因为患儿体内氧气不足,机体做出本能的反应使心跳加快,这是缺氧时的一种表现。

而此时还未明确“漏气”的原因,Fa有点不知所措了,黄建斌告诉她,“手术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,这时患儿虽然可以得到部分氧气,不至于缺氧严重,但漏出的氧气极有可能进入胃部,刺激胃粘膜引发胃内容物反流,而这时声门又处于开放状态,可能造成误吸的严重后果,用可视喉镜看下导管位置是最好的选择。”

黄建斌与非洲医生Fa

听完黄建斌的建议后,Fa立即取来了设备,同时加深了麻醉,黄建斌则利用可视喉镜沿着导管方向查找原因,发现确实是导管已经脱出,原先的转头动作使咽喉部组织完全堵住导管前端,因而听不到任何声音。

“我立即将导管送入气管,连接氧气通气,因为此时我注意到监护仪上患儿的心跳降到可接受的低限以下了,这也是严重缺氧时的又一表现,若再进一步缺氧,将有造成心脏骤停的风险。”黄建斌说,麻醉工作无小事,舒适麻醉,安全先行,同样适合在非洲。

麻醉医生是术中生命的守护者,尤其在监护设备缺乏的非洲,在术中更应该“多听、多看、多动”,时时调整麻醉管理方案,确保安全,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好的麻醉方式,最后尽可能达到舒适化医疗的目的。

来源:福建卫生报

关键词: 援外医生讲述救援故事——中国麻醉医生术中遇漏气 细心排险解危急

上一篇:
下一篇: